卓琳:从北大才女到邓公夫人,相濡以沫58载,双双均于93岁辞世
邓小平的名号,在我国几乎无人不闻无人不知。1977年,这位伟人恢复了高考制度,使无数的寒门子弟得以通过学习实现阶层的跨越;1978年,这位伟人又用改革开放的政策,促成了我国与世界的顺畅接轨,也带领中国实现了新的腾飞。
可以说,在我国及我国民众走向幸福的路上,邓小平是出了大力气的。事实上,说起邓小平对祖国的贡献,很多人都能够很快地说出来。但如果说起他私人层面的感情生活,就有一部分人没有留意过了。
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名为卓琳,她出身名门,曾经两次拒绝年长12岁的邓小平的求婚,而后两人相守58载,均于93岁与世长辞。
云南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女性
1916年4月,卓琳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的一个工商业家庭,她原名是浦琼英,是云南宣威火腿的创始人浦在廷最小的一个孩子。可以说,父亲浦在廷的为人处世也在后来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浦在廷不仅是一个商人,同时还是一个爱国青年。他一方面发展实业,另一方面又积极投身到中国民族革命事业中,资助过云南护国运动,参加过护法战争,甚至还出资支持创办了黄埔军校。
在他的影响下,包括卓琳在内的子女都先后走上了实业或革命的道路。
卓琳从小就不能够理解封建主义对女性的束缚,这种反抗意识在卓琳上学之后得到了深化。当时教导她的一个女教员是共产党员,经常给卓琳他们宣讲革命道理,宣讲共产主义,但有一天她就被捕了,在押往刑场的时候,她丝毫不惧,一路高喊共产主义的口号。
她慷慨就义的一幕,给还是学生的卓琳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原本要代表学校到北平参加全国运动会的卓琳不得不跟着已经出发了的大部队折返,但路上她改变了主意,写信给兄长要求去北平读书。在前往北平之后,卓琳在当地补习了数学,于1932年成功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
1935年,北平掀起了“一二·一六”学生运动,19岁的卓琳跟着数千名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日本侵略暴行以及南京国民党卖国行径的洪流。
正是这一场运动,使卓琳挣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也成为了她后来投身革命的先兆。
1936年,卓琳从北平第一女子中学毕业,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云南省第一个上大学的女性,也是云南省考上名牌大学的第一人。
投身革命,与邓小平结婚
卓琳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的一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由于北平战乱,卓琳就乔装成百姓模样,决计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
卓琳转船倒车,在几个月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她重新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
延安陕北公学是为了培养共产党干部而建立的一所学校,1937年9月才建成,专门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卓琳是它招收的前几批学生中的一个。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卓琳,后来被安排到公安部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就不再使用浦琼英的原名,一直以卓琳这个名字来生活了。
卓琳与邓小平的结识就是差不多发生在这个时期。1939年夏末,23岁的卓琳经人介绍,正式认识了比她年长12岁的邓小平。
当时邓小平是刚从前方回来的,和邓发一起住在一个窑洞里边。因为卓琳所在的公安部女同志多,所以他们经常会到公安部来玩。邓小平就是在这个时候展露出了对卓琳的好感的,还委托了卓琳的一个朋友询问她的意思。
但卓琳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年纪还小,不想太早结婚,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红军干部大多出身不好,没有接受太多教育,卓琳怕两人到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生活不顺遂。所以,虽然邓小平请人提了两次结婚的想法,卓琳都是拒绝了的。
后来让卓琳改变想法的是,邓小平亲自来找她谈话时候展现出来的才学和能力。她发现邓小平虽然出身农村,但接受过教育,还去过法国留学,是一个知识分子,两人之间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都比较一致,不用担心两人以后没有共同语言。
就这样,卓琳决定相信自己的判断,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
1939年9月初的傍晚,延安杨家岭的窑洞前,卓琳和邓小平身穿土布的八路军军服,在中央高级领导人的见证下举办了婚礼。
虽然受限于延安的艰苦生活,婚礼现场非常简陋,但卓琳和邓小平脸上也洋溢了革命者的幸福。
卓琳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与邓小平的58年相守生活。
风云多变,执手相伴
时代伟人邓小平的身后,是卓琳坚定的信仰和深沉的爱。在风云多变的岁月,卓琳给了邓小平无数的支撑与依靠,可以说,近4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中,有邓小平的作用,也有卓林的影子。
而事实上,卓琳在与邓小平相守的58年里的所作所为,完全能够称得上这样的评价。
卓琳在1939年与邓小平结婚后,就随着他离开延安奔赴前线,一路陪伴丈夫走过艰难险阻。
1952年,邓小平调回中央工作,卓琳也按照丈夫提出来的“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的要求,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和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甘愿退居到幕后,做起了他的好助手。
卓琳的政治地位和命运,也时刻随着邓小平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邓小平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卓琳也受到了牵连,但她始终没有放开过邓小平的手。
1962年,邓小平被以走资派的身份下放到了江西监管劳动,失去了自由,卓琳也在孩子面前坚定地担保邓小平“绝对没有问题”,随后便毫不犹豫地陪伴他到了江西,一起劳动和散步,帮他打听外界的声音,两人在劳动中度过了3年零4个月的艰难时光。
1978年开始,在邓小平进行国际外交的时候,卓琳也都随同出访。卓琳的见识、端庄和优雅,都为邓小平的外交上增添了助益。可以说,不管是高峰还是低谷,卓琳都有勇气也有能力陪伴着邓小平一起度过。
1997年2月,与卓琳厮守了58载的邓小平去世了,享年93岁。在他逝世后,卓琳带着他的遗愿,见证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2009年,卓琳也在93岁的年纪告别了人世。
小结:
卓琳的一生是低调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她对邓小平的爱,是深沉的,也是坚定的。
不管是战争期间不畏艰险随他赶赴前线,还是回到中央后甘愿退居幕后当他的助手,卓琳每一时期的选择和行动都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帮助和支撑。
在风云多变的年代,她也从未放开过邓小平的手,可以说,卓琳给他和民族的崛起都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和搀扶。这也是为什么两人能够在动荡的年代相守后半生,且后世一直感念卓琳付出的原因。
致敬卓琳女士!感谢一生低调的她在背后为时代伟人邓小平、以及新中国崛起默默付出。
上一篇:沈醉很困惑:这位中将司令官,为什么用两片竹笋占卜还扔鞋算卦?
下一篇:返回列表